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

背光模組-零組件

背光模組目前來說都是運用在LCD上為主,所以很多零組件的設計都必須符合LCD的要求,背光模組也是一樣。那背光模組為何叫背光呢?功能為何?有沒有前光或其它的呢?據榴槤所知,真的有前光模組,但其它的就不知道了;我們由圖大致可以知道背光模組為何叫背光了。


  • LCM為非自發光材料,所以需要額外供應光源予達到顯示效果。
  • 光源一般位於液晶裝置之後,又稱背光模組。
  • 背光模組的設計目的在產生一個平面光予LCD使用。
依型式可分成邊光式及直下式兩種--

  • 早期(2004年)因為LED的發光效率不高,較大尺寸的LCD(7吋以上)都是使用CCFL(冷陰極管),來當光源,目前已經很難看到CCFL的LCD了。
  • 直下式(光源陣列式)是比較早期的設計方式,其缺點為厚度無法薄型化,但由於發光效率高於邊光式,所以後來(約2012開始)許多廠商開始設計使用陣列LED加上一個光學鏡片(TV-LENS)來達成,近來(2013~)市面上很多電視LCD,已經使用這種設計了,當然,薄型化的優點仍不如邊光式。
  • 邊光式(側光式)背光模組是目前最常用的設計方式,所有手機的背光模組都是這種設計。其優點能薄型化,但缺點也是有的。例如,結構比較脆弱、光學設計較不易。
由於榴槤所接觸的背光都是邊光式的,所以後續就只針對邊光式討論---
背光模組內部的零件有哪些呢?且先看圖再說明吧。

由圖做以下說明:
  • LED:發光二極體(Light-Emitting Diode),這個應該不用解釋太多了吧,但後續會介紹一下。
  • 上(下)增亮片(BEF):稜鏡片(Prism Sheet)一般都簡稱為BEF(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),其功用是在控制出光角度,讓垂直於LCD平面方向的亮度增加,這片光學膜對於背光的亮度及光學外觀的修正非常重要。BEF的結構是一個陣列式的光學結構,就像連綿不絕的山峰山谷,一般而言,峰頂的夾角接近90度時其效果最佳。於視角與亮度圖的關係中,二片BEF能將0度視角的亮度增加約2.5倍左右。那麼三片呢?呵呵...三片的結果是降低亮度了,背光模組是一個平面光源,所以一個平面就是X軸與Y軸的關係吧,故一片BEF是收斂X軸方向的光,另一片BEF則是收斂Y軸方向的光,而這兩片BEF的光學結構會互成90度。然而,第三片到底要收斂哪個方向呢?所以,BEF二片是最佳的設計。

  • 上(下)擴散片(膜)(Diffuser):主要功能使光線柔合化、使導光板網點不易看到及保護增亮片。市面上的擴散片種類很多,就因人喜好搭配。一般,其規格以霧度(HAZE)及厚度制定。
  • 遮光膠帶(Shading Tape):為一種不透光的雙面膠,於背光模組最上層,主要功能是固定所有零件及防止不必要的雜光透出。
  • FPC(Flexible Printed Circuit):為一種軟性可撓曲的電路板,主要目的是貼合LED並提供導通LED的電路。
  • 反射片(Reflector):主要功能是在回收光線,讓光源有效的利用。一般是鍍鋁的薄膜,反射率約92%~95%,當然也有反射率更好的,例如3M的ESR。
  • 框架(Frame):一種射出成型品,主要功能是在承載導光板及讓FPC及反射片貼合固定。
  • 導光板(Light Guide):材質為高透光率的材料,當光在導光板內傳遞時,將產生全反射之效應;此時在導光板底面以網版印刷或附予擴散性質網點(Pattern),以破壞全反射使光線投射出去。導光板是背光模組設計重點,其最主要是在設計如何分佈網點,讓背光出光時能夠均勻。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